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高压下非晶硒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实验研究
梁策, 阚前华, 梁文嘉, 马国龙, 彭放, 洪时明, 刘秀茹
, doi: 10.11858/gywlxb.20230654
摘要:

针对熔体急冷法制备的非晶硒样品,开展了压力对非晶硒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过冷液相区影响的实验研究。在活塞圆筒高压模具上开展差热分析,测得了0.1~1700 MPa压力范围内非晶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begin{document}$ {T}_{\text{g}} $\end{document}和晶化温度\begin{document}${T}_{x}$\end{document},拟合出玻璃化转变中点温度\begin{document}$ {T}_{1/2,\text{g}} $\end{document}与外推起始晶化温度Tel,x随压力p的变化关系:\begin{document}${T}_{1/2,\text{g}}\left(p\right)=$\end{document} \begin{document}$322+0.046\,2p$\end{document}\begin{document}${T}_{\mathrm{e}\mathrm{l},x}\left(p\right)=398+0.030\,2p$\end{document},其中,\begin{document}$ {T}_{1/2,\text{g}} $\end{document}Tel,x的单位均为K,p的单位为MPa。\begin{document}$ {T}_{1/2,\text{g}} $\end{document}Tel,x均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由于Tel,x(P)的斜率小于\begin{document}$ {T}_{1/2,\text{g}} $\end{document}(p)的斜率,导致过冷液相区的温度范围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变窄。在六面顶压机上开展差热分析,测得了2000~4500 MPa压力范围内非晶硒的晶化温度。结合活塞圆筒实验结果,发现了非晶硒的晶化温度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在0.1~1700 MPa范围内,晶化温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在2000 MPa以上,晶化温度的上升速率随压力的增加明显降低。当压力引起非晶硒的微观结构变化时,Tg(p)与Tx(p)曲线的斜率变化发生在相近的压力下,结合实验结果——Tx(p)的斜率变化出现在2 GPa左右,因此,推测Tg(p)的斜率变化可能出现在2 GPa左右。大腔体高压装置实验获得的转变点压力与以往报道的金刚石压砧实验结果不一致,可能与这两类实验中玻璃化转变温度、晶化温度的测量方法不同及压力测量误差有关。

针对熔体急冷法制备的非晶硒样品,开展了压力对非晶硒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过冷液相区影响的实验研究。在活塞圆筒高压模具上开展差热分析,测得了0.1~1700 MPa压力范围内非晶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_{\text{g}} $和晶化温度${T}_{x}$,拟合出玻璃化转变中点温度$ {T}_{1/2,\text{g}} $与外推起始晶化温度Tel,x随压力p的变化关系:${T}_{1/2,\text{g}}\left(p\right)=$ $322+0.046\,2p$${T}_{\mathrm{e}\mathrm{l},x}\left(p\right)=398+0.030\,2p$,其中,$ {T}_{1/2,\text{g}} $Tel,x的单位均为K,p的单位为MPa。$ {T}_{1/2,\text{g}} $Tel,x均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由于Tel,x(P)的斜率小于$ {T}_{1/2,\text{g}} $(p)的斜率,导致过冷液相区的温度范围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变窄。在六面顶压机上开展差热分析,测得了2000~4500 MPa压力范围内非晶硒的晶化温度。结合活塞圆筒实验结果,发现了非晶硒的晶化温度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在0.1~1700 MPa范围内,晶化温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在2000 MPa以上,晶化温度的上升速率随压力的增加明显降低。当压力引起非晶硒的微观结构变化时,Tg(p)与Tx(p)曲线的斜率变化发生在相近的压力下,结合实验结果——Tx(p)的斜率变化出现在2 GPa左右,因此,推测Tg(p)的斜率变化可能出现在2 GPa左右。大腔体高压装置实验获得的转变点压力与以往报道的金刚石压砧实验结果不一致,可能与这两类实验中玻璃化转变温度、晶化温度的测量方法不同及压力测量误差有关。

不同条件下后施工隧道爆破开挖对邻近隧道振速的影响规律
梁世凡, 晁晓辉, 魏永冬, 王光勇, 郭佳奇
, doi: 10.11858/gywlxb.20230678
摘要:

为研究后施工隧道爆破开挖对邻近隧道的影响,以格鲁吉亚E60高速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大断面浅埋双线隧道爆破开挖进行数值模拟,探究爆破荷载对不同间距、不同埋深、不同围岩等级的邻近隧道振速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破荷载以后施工隧道掌子面为中心向四周围岩传播;在邻近隧道距爆源前方5 m的断面处围岩振速达到最大值,邻近隧道中爆源前方振速大于后方振速,且迎爆侧振速远远大于背爆侧振速,迎爆侧振速衰减速率大于背爆侧振速衰减速率,邻近隧道拱腰受到爆破荷载的影响最明显;邻近隧道围岩的x方向振速最大,z方向振速次之,y方向振速最小;不同条件下隧道间距、隧道埋深和围岩等级均与邻近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振速成反比,其中围岩等级对邻近隧道爆破的影响最显著。

为研究后施工隧道爆破开挖对邻近隧道的影响,以格鲁吉亚E60高速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大断面浅埋双线隧道爆破开挖进行数值模拟,探究爆破荷载对不同间距、不同埋深、不同围岩等级的邻近隧道振速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破荷载以后施工隧道掌子面为中心向四周围岩传播;在邻近隧道距爆源前方5 m的断面处围岩振速达到最大值,邻近隧道中爆源前方振速大于后方振速,且迎爆侧振速远远大于背爆侧振速,迎爆侧振速衰减速率大于背爆侧振速衰减速率,邻近隧道拱腰受到爆破荷载的影响最明显;邻近隧道围岩的x方向振速最大,z方向振速次之,y方向振速最小;不同条件下隧道间距、隧道埋深和围岩等级均与邻近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振速成反比,其中围岩等级对邻近隧道爆破的影响最显著。

六亚甲基四胺含量对铵胺炸药性能的影响
胡洁, 黄文尧, 孙彦臣, 牛草原, 梁昊, 史然
, doi: 10.11858/gywlxb.20230691
摘要:

为探究六亚甲基四胺含量对铵胺炸药性能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为5.5%、6.5%、7.5%、8.5%、9.5%的六亚甲基四胺制备5组铵胺炸药。通过黏度分析仪、计时仪、爆速测试仪和热分析技术,对铵胺炸药的交联时间、爆速以及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六亚甲基四胺的质量分数从5.5%增加至9.5%时:铵胺炸药的交联速度逐渐放缓,交联时间由7 h延长至13 h;爆速由3552 m/s上升至4070 m/s,而后下降至3663 m/s;六亚甲基四胺含量对铵胺炸药的热分解过程没有明显影响,铵胺炸药的表观活化能由93.71 kJ/mol上升至124.71 kJ/mol,热安定性得到提升。

为探究六亚甲基四胺含量对铵胺炸药性能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为5.5%、6.5%、7.5%、8.5%、9.5%的六亚甲基四胺制备5组铵胺炸药。通过黏度分析仪、计时仪、爆速测试仪和热分析技术,对铵胺炸药的交联时间、爆速以及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六亚甲基四胺的质量分数从5.5%增加至9.5%时:铵胺炸药的交联速度逐渐放缓,交联时间由7 h延长至13 h;爆速由3552 m/s上升至4070 m/s,而后下降至3663 m/s;六亚甲基四胺含量对铵胺炸药的热分解过程没有明显影响,铵胺炸药的表观活化能由93.71 kJ/mol上升至124.71 kJ/mol,热安定性得到提升。

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固支钢板变形研究
杨锐, 汪泉, 谢守冬, 李瑞, 涂唱畅, 徐小猛, 李孝臣
, doi: 10.11858/gywlxb.20230685
摘要:

为研究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动态响应,以固支钢板为防护工程的简化单元,开展了负压爆炸实验,探究固支钢板在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分析不同负压环境下固支钢板的极限应变和失效条件。采用AUTODYN对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固支钢板的动态响应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环境压力的下降,相同爆距下钢板中心点的最大挠度和最大速度减小;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钢板整体出现塑性大变形,迎爆面形成凹坑,钢板四周在垂直于固支边界指向钢板中心的方向上出现明显的拉伸变形,钢板边缘区的挠度变化基本相同,中心点的最大挠度随着环境压力的下降而减小。通过双向应变假设,确定了钢板的动态极限应变为0.269。建立了负压环境下炸药爆炸冲击波的反射比冲量公式,并对基于刚塑性假设和能量准则提出的失效判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可为负压环境下爆炸空气冲击波威力等效评估、高原环境下目标毁伤评估提供参考。

为研究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动态响应,以固支钢板为防护工程的简化单元,开展了负压爆炸实验,探究固支钢板在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分析不同负压环境下固支钢板的极限应变和失效条件。采用AUTODYN对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固支钢板的动态响应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环境压力的下降,相同爆距下钢板中心点的最大挠度和最大速度减小;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钢板整体出现塑性大变形,迎爆面形成凹坑,钢板四周在垂直于固支边界指向钢板中心的方向上出现明显的拉伸变形,钢板边缘区的挠度变化基本相同,中心点的最大挠度随着环境压力的下降而减小。通过双向应变假设,确定了钢板的动态极限应变为0.269。建立了负压环境下炸药爆炸冲击波的反射比冲量公式,并对基于刚塑性假设和能量准则提出的失效判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可为负压环境下爆炸空气冲击波威力等效评估、高原环境下目标毁伤评估提供参考。

砂泥岩互层岩质边坡爆破振动衰减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何丽平, 汪晓俊, 郭剑雄, 潘剑, 张继奎, 蒋楠
, doi: 10.11858/gywlxb.20230666
摘要:

为保证砂泥岩互层岩质边坡在爆破振动作用下安全稳定,需明确爆破振动在砂泥岩互层岩质边坡中的衰减规律。为此,以平陆运河青年枢纽一期工程为依托,通过开展现场爆破试验,对比分析高程效应修正前后爆破振动衰减模型的拟合结果,深入研究砂泥岩互层岩质边坡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边坡岩体在爆破振动作用下的最大位移会产生高程放大效应,最终位移可能不为零;考虑高程效应的爆破振动衰减模型较未修正的萨道夫斯基公式的拟合精度更高,岩质边坡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应考虑高程效应;受层理倾向和倾角的影响,砂泥岩互层岩质边坡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存在差异,建立不同层理下的爆破振动衰减预测模型是后续重要的研究方向。

为保证砂泥岩互层岩质边坡在爆破振动作用下安全稳定,需明确爆破振动在砂泥岩互层岩质边坡中的衰减规律。为此,以平陆运河青年枢纽一期工程为依托,通过开展现场爆破试验,对比分析高程效应修正前后爆破振动衰减模型的拟合结果,深入研究砂泥岩互层岩质边坡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边坡岩体在爆破振动作用下的最大位移会产生高程放大效应,最终位移可能不为零;考虑高程效应的爆破振动衰减模型较未修正的萨道夫斯基公式的拟合精度更高,岩质边坡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应考虑高程效应;受层理倾向和倾角的影响,砂泥岩互层岩质边坡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存在差异,建立不同层理下的爆破振动衰减预测模型是后续重要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