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17卷 第2期
2003, 17(2): 81-87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01
摘要:
多数材料是应变率正敏感的,其屈服应力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在应变率相关的动力学实验中,发现铝锂合金是应变率负敏感的,具有明显的冲击韧性特征。为了全面认识该种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在较高压力下的冲击压缩性能。通过轻气炮实验,测量了靶板自由面质点速度时程曲线等相关参量,得到了材料的D-u型Hugoniot线。实验揭示了在突加载荷作用之下,在应变率负敏感的铝锂合金材料中可出现类似于弹塑性材料中的双波结构,从而证明了所提出的极限应变率负敏感粘塑性材料这一概念的合理性。最后,在弱激波假设的前提下,推导了材料Hugoniot方程与Murnagham状态方程之间的关系,并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得到了材料的状态方程参数。
多数材料是应变率正敏感的,其屈服应力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在应变率相关的动力学实验中,发现铝锂合金是应变率负敏感的,具有明显的冲击韧性特征。为了全面认识该种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在较高压力下的冲击压缩性能。通过轻气炮实验,测量了靶板自由面质点速度时程曲线等相关参量,得到了材料的D-u型Hugoniot线。实验揭示了在突加载荷作用之下,在应变率负敏感的铝锂合金材料中可出现类似于弹塑性材料中的双波结构,从而证明了所提出的极限应变率负敏感粘塑性材料这一概念的合理性。最后,在弱激波假设的前提下,推导了材料Hugoniot方程与Murnagham状态方程之间的关系,并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得到了材料的状态方程参数。
2003, 17(2): 88-94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02
2003, 17(2): 95-100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03
2003, 17(2): 101-105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04
2003, 17(2): 106-110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05
2003, 17(2): 111-116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06
2003, 17(2): 117-121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07
2003, 17(2): 122-128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08
摘要:
以75 MPa静水高压处理萌动的水稻种子12 h,成苗后移栽至大田,研究高压处理后植株剑叶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静水高压处理后,粤香占和粤丰占种子的发芽率分别降低了14.4% 和16.6%,成苗率分别降至对照的24.6%和21.9%,生长明显受抑制,幼苗的株高在35天左右才能追赶上对照。高压处理的粤香占剑叶在生育过程中的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量子效率(AQY)的总平均值分别比未处理的对照增加了9.2%和12.4%,而粤丰占则分别增加5.7%和17.4%。高压处理后两个品种的植株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平均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未处理的对照,在生长后期的衰老过程中高压处理植株剑叶的色素含量和PSⅡ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速率较各自的未处理对照缓慢。高压处理后两个水稻品种的生物量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27%及7%~14%。提出高压处理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选育品种的方法。
以75 MPa静水高压处理萌动的水稻种子12 h,成苗后移栽至大田,研究高压处理后植株剑叶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静水高压处理后,粤香占和粤丰占种子的发芽率分别降低了14.4% 和16.6%,成苗率分别降至对照的24.6%和21.9%,生长明显受抑制,幼苗的株高在35天左右才能追赶上对照。高压处理的粤香占剑叶在生育过程中的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量子效率(AQY)的总平均值分别比未处理的对照增加了9.2%和12.4%,而粤丰占则分别增加5.7%和17.4%。高压处理后两个品种的植株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平均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未处理的对照,在生长后期的衰老过程中高压处理植株剑叶的色素含量和PSⅡ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速率较各自的未处理对照缓慢。高压处理后两个水稻品种的生物量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27%及7%~14%。提出高压处理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选育品种的方法。
2003, 17(2): 129-134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09
2003, 17(2): 135-140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10
2003, 17(2): 141-144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11
2003, 17(2): 145-149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12
2003, 17(2): 150-152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13
2003, 17(2): 153-156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14
2003, 17(2): 157-160 .
doi: 10.11858/gywlxb.2003.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