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17卷 第4期
2003, 17(4): 241-246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01
2003, 17(4): 247-254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02
2003, 17(4): 255-260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03
摘要:
对当量比为1的乙烷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的一维爆轰不稳定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大小的网格对爆轰不稳定问题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网格大小x由从ZND模型分析得到的导引长度Lin确定,网格大小从0.2Lin变到0.002 5Lin。随着网格变细,没有得到振幅趋于一致的解,每一种网格尺寸得到的解的振幅都互不相同。当网格大小为x=0.01Lin、0.005Lin时,得到有规则的爆轰激波阵面压力的振荡,振荡的模式是峰值一大一小的振荡。网格更细时,爆轰波的振荡在计算范围内由一些有规则的振荡和一些较不规则的振荡组成。但爆轰激波阵面压力振荡的波长最后趋于一致,为91~93 mm,与实验得到的胞格长度88 mm很接近。
对当量比为1的乙烷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的一维爆轰不稳定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大小的网格对爆轰不稳定问题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网格大小x由从ZND模型分析得到的导引长度Lin确定,网格大小从0.2Lin变到0.002 5Lin。随着网格变细,没有得到振幅趋于一致的解,每一种网格尺寸得到的解的振幅都互不相同。当网格大小为x=0.01Lin、0.005Lin时,得到有规则的爆轰激波阵面压力的振荡,振荡的模式是峰值一大一小的振荡。网格更细时,爆轰波的振荡在计算范围内由一些有规则的振荡和一些较不规则的振荡组成。但爆轰激波阵面压力振荡的波长最后趋于一致,为91~93 mm,与实验得到的胞格长度88 mm很接近。
2003, 17(4): 261-267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04
2003, 17(4): 268-274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05
2003, 17(4): 275-282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06
2003, 17(4): 283-289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07
摘要:
利用不同静水压力和不同保压时间处理了籼稻粤香占种子,研究发现,随着压力的增加和保压时间的延长,水稻发芽率和成苗率明显下降,高压处理后的水稻在苗期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大约生长30 d株高才赶上对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高静水压力抑制了种子幼苗的酯酶(Esterase)同工酶的表达,但对其它几种同工酶如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r Dismutase)和苹果酸酶(Malic Enyme)等影响较小。利用同一压力和保压时间处理,不同类型的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种子,其中包括籼稻(粤香占和南京11)、粳稻(秋光和台中65)和中间类型Bulu稻(Bulu Gendjah 和Bulu Rusa),结果发现所有类型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都显著降低,但因水稻类型的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籼型水稻南京11和粤香占的耐压性最弱,粳型水稻秋光和台中65最强,中间型Bulu水稻Bulu Gendjah和 Bulu Rusa居中。上述结果表明,静水高压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的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抑制幼苗前期的生长和酯酶同工酶的表达。
利用不同静水压力和不同保压时间处理了籼稻粤香占种子,研究发现,随着压力的增加和保压时间的延长,水稻发芽率和成苗率明显下降,高压处理后的水稻在苗期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大约生长30 d株高才赶上对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高静水压力抑制了种子幼苗的酯酶(Esterase)同工酶的表达,但对其它几种同工酶如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r Dismutase)和苹果酸酶(Malic Enyme)等影响较小。利用同一压力和保压时间处理,不同类型的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种子,其中包括籼稻(粤香占和南京11)、粳稻(秋光和台中65)和中间类型Bulu稻(Bulu Gendjah 和Bulu Rusa),结果发现所有类型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都显著降低,但因水稻类型的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籼型水稻南京11和粤香占的耐压性最弱,粳型水稻秋光和台中65最强,中间型Bulu水稻Bulu Gendjah和 Bulu Rusa居中。上述结果表明,静水高压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的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抑制幼苗前期的生长和酯酶同工酶的表达。
2003, 17(4): 290-294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08
2003, 17(4): 295-300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09
2003, 17(4): 301-304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10
2003, 17(4): 305-310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11
2003, 17(4): 311-318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12
2003, 17(4): 319-325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13
2003, 17(4): 326-329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14
2003, 17(4): 330-335 .
doi: 10.11858/gywlxb.2003.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