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16卷 第3期
2002, 16(3): 161-166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01
2002, 16(3): 167-175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02
摘要:
采用惰性气体蒸发和真空原位加压方法,制备了具有清洁界面的平均粒度为14 nm的纳米固体CaF2,并在0.1 MPa~2.2 GPa压力范围内52个不同的静水压下,分别详细测量出其离子电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随压力变化的规律。讨论指出:(1)离子迁移通道受压后的变化(大于、等于或小于最佳值),是影响离子电导率-压力曲线峰值的主要因素;(2)当压力 从0.66 GPa再增加时,lg 分三段线性下降,可归因于纳米晶体的三种自由体积;(3)界面层空间电荷极化是造成纳米CaF2相对介电常数较大的原因,由此可理解介电常数的压力效应,了提高产品的氟离子电导率,用真空原位加压法制备纳米材料时,应当采用高于0.66 GPa的压力。
采用惰性气体蒸发和真空原位加压方法,制备了具有清洁界面的平均粒度为14 nm的纳米固体CaF2,并在0.1 MPa~2.2 GPa压力范围内52个不同的静水压下,分别详细测量出其离子电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随压力变化的规律。讨论指出:(1)离子迁移通道受压后的变化(大于、等于或小于最佳值),是影响离子电导率-压力曲线峰值的主要因素;(2)当压力 从0.66 GPa再增加时,lg 分三段线性下降,可归因于纳米晶体的三种自由体积;(3)界面层空间电荷极化是造成纳米CaF2相对介电常数较大的原因,由此可理解介电常数的压力效应,了提高产品的氟离子电导率,用真空原位加压法制备纳米材料时,应当采用高于0.66 GPa的压力。
2002, 16(3): 176-182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03
摘要:
利用YJ-3000 t 压力机,在2.0 GPa、室温至1 200 ℃条件下,测量了新疆库地地区斜长角闪岩的纵波速度(vp)和力学品质因子(Q值)。实验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的vp和Q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升温的初始阶段,vp和Q值随温度下降的幅度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下降的幅度逐渐增大;由于斜长角闪岩的各向异性,导致了在3个方向上vp随温度而下降的幅度显著增大时的温度不同,其中x和y方向为812 ℃,z方向为673 ℃。而在各方向上的Q值随温度下降的幅度显著增大时的温度相差不大,约为812 ℃。观察回收的实验产物表明:当温度大于647 ℃时,产物中开始出现熔体,vp在x和y方向上的下降幅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z方向上的下降幅度增大;此时熔体对Q值的影响不大。当温度大于812 ℃时,产物中的熔体含量明显增多,vp和Q值下降的幅度都显著增大。据此认为,部分熔融是弹性波速度减小和衰减增大的主要原因。
利用YJ-3000 t 压力机,在2.0 GPa、室温至1 200 ℃条件下,测量了新疆库地地区斜长角闪岩的纵波速度(vp)和力学品质因子(Q值)。实验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的vp和Q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升温的初始阶段,vp和Q值随温度下降的幅度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下降的幅度逐渐增大;由于斜长角闪岩的各向异性,导致了在3个方向上vp随温度而下降的幅度显著增大时的温度不同,其中x和y方向为812 ℃,z方向为673 ℃。而在各方向上的Q值随温度下降的幅度显著增大时的温度相差不大,约为812 ℃。观察回收的实验产物表明:当温度大于647 ℃时,产物中开始出现熔体,vp在x和y方向上的下降幅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z方向上的下降幅度增大;此时熔体对Q值的影响不大。当温度大于812 ℃时,产物中的熔体含量明显增多,vp和Q值下降的幅度都显著增大。据此认为,部分熔融是弹性波速度减小和衰减增大的主要原因。
2002, 16(3): 183-187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04
2002, 16(3): 188-193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05
2002, 16(3): 194-198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06
2002, 16(3): 199-203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07
2002, 16(3): 204-212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08
2002, 16(3): 213-216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09
2002, 16(3): 217-223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10
2002, 16(3): 224-226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11
2002, 16(3): 227-230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12
2002, 16(3): 231-236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13
2002, 16(3): 237-240 .
doi: 10.11858/gywlxb.2002.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