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14卷 第2期
2000, 14(2): 81-91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1
摘要:
重点讨论了非理想界面对利用辐射法测量金属的冲击波温度的影响,建立并给出了三层介质模型的热传导方程的普适解析解,分别将该解析解应用于块状金属样品的冲击波温度测量、热阻模型以及利用对称夹心装置测量蓝宝石单晶的高压热传导问题;重点研究和讨论了利用块状样品进行金属材料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原理和可能性,以及在利用块状样品进行金属材料冲击波温度测量时实验装置设计应该满足的要求。三层介质模型的分析表明:只要块状样品与透明窗口之间的间隙尺度小于1.0 m(最好小于0.5 m),则样品/窗口界面的温度在大约几十纳秒的时间内即可从尖峰温度衰减到与理想界面温度相当接近的值。根据样品/窗口界面的这一热弛豫特性,可以直接利用块状金属样品测量冲击波温度而不必采用镀膜技术。给出了利用块状铁陨石样品和单晶蓝宝石(Al2O3)窗口进行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初步实验结果,与三层介质模型的预期结果符合得很好。
重点讨论了非理想界面对利用辐射法测量金属的冲击波温度的影响,建立并给出了三层介质模型的热传导方程的普适解析解,分别将该解析解应用于块状金属样品的冲击波温度测量、热阻模型以及利用对称夹心装置测量蓝宝石单晶的高压热传导问题;重点研究和讨论了利用块状样品进行金属材料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原理和可能性,以及在利用块状样品进行金属材料冲击波温度测量时实验装置设计应该满足的要求。三层介质模型的分析表明:只要块状样品与透明窗口之间的间隙尺度小于1.0 m(最好小于0.5 m),则样品/窗口界面的温度在大约几十纳秒的时间内即可从尖峰温度衰减到与理想界面温度相当接近的值。根据样品/窗口界面的这一热弛豫特性,可以直接利用块状金属样品测量冲击波温度而不必采用镀膜技术。给出了利用块状铁陨石样品和单晶蓝宝石(Al2O3)窗口进行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初步实验结果,与三层介质模型的预期结果符合得很好。
2000, 14(2): 92-98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2
2000, 14(2): 99-104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3
2000, 14(2): 105-110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4
2000, 14(2): 111-114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5
2000, 14(2): 115-118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6
2000, 14(2): 119-124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7
摘要:
研究了炸药爆轰合成的纳米金刚石粉在高温(约1 600 K)、高压(5.2 GPa)条件下的行为。将纳米金刚石粉与粉末合金(Ni70Mn25Co5、100#)混合、压制成圆片,与合金片 (Ni70Mn25Co5)和人造石墨片一起交替放入高温高压合成腔体内,进行高温高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纳米金刚石粉不能长大,反而石墨化了;在相同的高压和保温时间条件下,随着温度的降低,纳米金刚石粉的石墨化程度减弱,纳米金刚石粉的纳米颗粒长大,可长成0.1 mm尺寸的金刚石颗粒(温度为1 070 K左右)。而在此条件下,人造石墨不能合成金刚石,一般金刚石晶体要变成石墨相。这进一步表明,纳米金刚石颗粒表面的活性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长成较大颗粒的金刚石。
研究了炸药爆轰合成的纳米金刚石粉在高温(约1 600 K)、高压(5.2 GPa)条件下的行为。将纳米金刚石粉与粉末合金(Ni70Mn25Co5、100#)混合、压制成圆片,与合金片 (Ni70Mn25Co5)和人造石墨片一起交替放入高温高压合成腔体内,进行高温高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纳米金刚石粉不能长大,反而石墨化了;在相同的高压和保温时间条件下,随着温度的降低,纳米金刚石粉的石墨化程度减弱,纳米金刚石粉的纳米颗粒长大,可长成0.1 mm尺寸的金刚石颗粒(温度为1 070 K左右)。而在此条件下,人造石墨不能合成金刚石,一般金刚石晶体要变成石墨相。这进一步表明,纳米金刚石颗粒表面的活性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长成较大颗粒的金刚石。
2000, 14(2): 125-132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8
2000, 14(2): 133-138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9
2000, 14(2): 139-145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10
2000, 14(2): 146-150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11
2000, 14(2): 151-154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12
2000, 14(2): 155-160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