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6卷 第3期
1992, 6(3): 161-168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01
1992, 6(3): 169-174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02
摘要:
本文采用超高氧压2.3 GPa合成方法,得到超导相含量大于30%的超导化合物La2CuO4+所采用的压力是目前所见报导中对La2CuO4化合物施加的最高氧压。湿化学方法测量给出过量氧含量=0.050.01,而TGA(氮气中)给出=0.143。高氧压合成产物经在空气中、不同温度下加热,然后淬火到室温,结果发现超导体在200~300 ℃的加热处理中存在着一个一级相变。经此相变后,超导体转变成反铁磁半导体。TGA及DSC证实了此相变的存在。该相变前后所联系的氧含量变化恰好为湿化学方法给出的结果,这部分与超导电性存在联系的过量氧,实际上引起了Cu2+向Cu(2+2)+的转变。该结果强有力地排除了所谓超氧化物引起超导电性的可能性。
本文采用超高氧压2.3 GPa合成方法,得到超导相含量大于30%的超导化合物La2CuO4+所采用的压力是目前所见报导中对La2CuO4化合物施加的最高氧压。湿化学方法测量给出过量氧含量=0.050.01,而TGA(氮气中)给出=0.143。高氧压合成产物经在空气中、不同温度下加热,然后淬火到室温,结果发现超导体在200~300 ℃的加热处理中存在着一个一级相变。经此相变后,超导体转变成反铁磁半导体。TGA及DSC证实了此相变的存在。该相变前后所联系的氧含量变化恰好为湿化学方法给出的结果,这部分与超导电性存在联系的过量氧,实际上引起了Cu2+向Cu(2+2)+的转变。该结果强有力地排除了所谓超氧化物引起超导电性的可能性。
1992, 6(3): 175-179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03
1992, 6(3): 180-191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04
摘要:
利用内径为57 mm的压缩气炮,在撞击速度为0.2~1.2 km/s(相应的靶中压力为3~15 GPa)范围内进行对称碰撞实验,以研究TC4(Ti-Al6-V4)钛合金在一维应变冲击压缩条件下的绝热剪切现象。对回收得到的受冲击样品,在扫描电镜(SEM)下进行细观金相分析。结果指出,一维应变冲击压缩条件下,TC4钛合金中绝热剪切带产生的对称碰撞速度阈值为500 m/s(相当于样品中的压力为5.87 GPa);主剪切带与冲击方向约为45角,带上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孔洞且随碰撞速度的增大而增多和长大,这是典型的韧性损伤特征。随碰撞速度增大,产生与主剪切带成15角的支剪切带。这些与理论预言相符。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指出,剪切带内材料发生了(+)相的转变,是典型的相变带。剪切带的温度估算与实验提供的信息吻合。
利用内径为57 mm的压缩气炮,在撞击速度为0.2~1.2 km/s(相应的靶中压力为3~15 GPa)范围内进行对称碰撞实验,以研究TC4(Ti-Al6-V4)钛合金在一维应变冲击压缩条件下的绝热剪切现象。对回收得到的受冲击样品,在扫描电镜(SEM)下进行细观金相分析。结果指出,一维应变冲击压缩条件下,TC4钛合金中绝热剪切带产生的对称碰撞速度阈值为500 m/s(相当于样品中的压力为5.87 GPa);主剪切带与冲击方向约为45角,带上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孔洞且随碰撞速度的增大而增多和长大,这是典型的韧性损伤特征。随碰撞速度增大,产生与主剪切带成15角的支剪切带。这些与理论预言相符。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指出,剪切带内材料发生了(+)相的转变,是典型的相变带。剪切带的温度估算与实验提供的信息吻合。
1992, 6(3): 192-197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05
1992, 6(3): 198-205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06
1992, 6(3): 206-211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07
1992, 6(3): 212-216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08
1992, 6(3): 217-220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09
1992, 6(3): 221-225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10
1992, 6(3): 226-229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11
1992, 6(3): 230-234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12
1992, 6(3): 235-239 .
doi: 10.11858/gywlxb.1992.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