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第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50 GPa下NiO等温状态方程的高压X光研究
杨海滨, 李明辉, 王立中, 邹广田
1990, 4(4): 241-245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01
PDF (710)
摘要:
本文采用在位的(in situ)高压X光衍射方法研究了近50 GPa和室温下三方结构NiO的等温压缩行为,并用Murnaghan状态方程对实验值进行了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NiO室温状态方程的相应参量分别为:B0=223 GPa,B0'=4.21。在室温压力范围内没有观察到第一类结构相变。NiO在六方指标下的轴比c/a随压力的变化在实验压力范围内可用c/a=2.450~1.56910-3(GPa)近似描述。
冷压与热压处理对YBa2Cu3O7-的结构相变和超导电性的影响
孙宝权, 王一峰, 刘宏建, 李莉萍, 苏文辉
1990, 4(4): 246-253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02
PDF (893)
摘要:
本文研究了冷压(2.2~5.2 GPa)与热压(2.2 GPa,2.50~950 ℃)对YBa2Cu3O7-的正交四方相转变区和超导电性的影响。冷压保持其正交结构,但破坏了超导性,在98 K(失超点)到室温呈半导体特性,再在空气中烧结,可恢复液氮温区的零电阻状态。以Cu锅密封样品,热压处理至950 ℃,不发生Cu的析出。热压处理后,98 K(失超点)到室温呈半导体特性,再经通氧烧结,于86 K出现零电阻。热压处理过程,从450~950 ℃为正交四方转变区。950 ℃为转变结束温度,大大高于氧气、空气、氮气、真空状态的温度。400 ℃附近为起始转变温度,低于氮气、氧气气氛的温度。因此相变区加宽。T0-t结束温度升高,与Cu锅的抑制还原作用有密切关系。如降低高压淬火速率(102 ℃/s),或随后辅以氧气氛中的后处理,将有利于获得既有高密度又有高Tc的YBa2Cu3O7-超导体。
一种含SiO2氧化物玻璃的晶化温度-压力依赖关系
沈中毅, 陈立泉, 张云, 殷岫君, 刘勇, 王超英, Cros C
1990, 4(4): 254-258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03
PDF (704)
摘要:
本文应用DTA及X射线衍射法在常压及高压下对一种含SiO2的锂离子导体玻璃0.3Li2O-0.67SiO2-0.03V2O5加热时的晶化行为进行了研究。该氧化物玻璃的晶化过程分两个阶段。在常压下,第一晶化过程发生在560 ℃附近,析出相为Li2O2SiO2。对应的晶化温度Tx1随压力的升高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常压到0.3 GPa,Tx1从560 ℃升高到620 ℃;继续升压时Tx1突然下降,并在0.4 GPa处跌到528 ℃,呈现一个陡峭的峰值。0.4 GPa以上,Tx1随压力的变化则呈常规行为,比较平稳地,大致线性地升高,一直到最高测定压力2 GPa。 本文最后对这些行为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分形图形周界和面积的关系
龙期威
1990, 4(4): 259-262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04
PDF (1209)
摘要:
本文讨论分形图形周界和面积的关系;指出:在现实存在的有限层次自相似结构的近似分形图形中,Mandelbrot的周界-面积分维关系不适用。这可能是一些用此方法测出的分维值随码尺大小变化的根本原因。
非晶锂离子电导率的压力效应
苏昉, 许伟, 苏骏
1990, 4(4): 263-269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05
PDF (615)
摘要:
本文准确测量了0~2.21 GPa流体静压力下整体片状非晶B2O3-0.7Li2O-0.7LiCl-0.10Al2O3及其粉末样品的离子电导率和激活体积。对整片非晶锂离子电导率的压力效应应用离子迁移通道的物理图象给出初步的微观解释。对非晶粉末样品离子电导率的压力效应,则发现是由体电导率、接触电导率及同相界面电导率变化的综合结果。高压实验表明,同相界面效应可使离子电导率提高2.5~16倍,该非晶材料还有潜力可进一步提高其离子电导率。
不同颜色立方氮化硼的合成及耐热性的研究
张铁臣, 徐晓伟, 郭伟力, 马文骏, 郭学斌, 邹广田
1990, 4(4): 270-275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06
PDF (778)
摘要:
本文分别以金属镁粉、氮化镁以及镁粉与氮化镁粉的混合物为触媒,以六角氮化硼粉(96%~98%含量)为原料,在高温高压下合成了颜色较纯正的黑色、橘黄色及白色立方氮化硼晶体。对上述三种不同颜色的立方氮化硼晶体进行了TG-DTA分析及高温氧化实验,并讨论了立方氮化硼晶体的耐热机制。
激波管内氢-氧混合气体爆轰温度的测量
李招宁, 胡栋, 孙珠妹, 王贵朝
1990, 4(4): 276-283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07
PDF (781)
摘要:
以光纤传输光能,用多通道光学高温计,在垂直和平行于爆轰波传播方向上,测量了激波管中氢氧(或含氮)混合气体的爆轰温度。在20~53 kPa压力范围内,进行了六种初始压力氢氧混合气体的爆轰,分别测出横向温度和纵向温度;这两种温度在实验测量的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并与正常爆轰的理论值符合得相当好。
研究简报
高温高压合成的SrSiO3:Eu3+Bi3+的结构及其对发光特性的影响
刘宏建, 王一峰, 杨景海, 李莉萍, 苏文辉, 关中素, 于宝贵
1990, 4(4): 284-290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08
PDF (936)
摘要:
本文首次报道在3.15 GPa、1 200 ℃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出了SrSiO3:Eu3+Bi3+发光材料,并与常压合成产物相比较,研究了高温高压合成产物的结构以及合成压力、温度对发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合成产物SrSiO3:Eu3+Bi3+的结构为膺正交(单斜)结构,而常压合成的为六角结构,高压使发光强度下降,量子发光效率下降了88%,谱线红移达756 cm-1,半值宽度也显著增加,发光性能的改变是由于压致结构的变化引起的。
铝和铝-锂合金的爆炸烧结试验研究
张登霞, 马成辉, 艾宝仁, 张晋远, 朱瑞珍, 柳春兰
1990, 4(4): 291-299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09
PDF (733)
摘要:
本文研究了纯铝粉和快速凝固铝-锂合金粉的爆炸烧结工艺,测量了烧结体的密度,观察了烧结体内的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试验用粉末材料为水雾化铝粉、氮气雾化铝粉和氩气雾化铝-锂合金粉。试验时把粉末材料装在包套内,粉状炸药装在包套外的纸筒内,炸药从一端起爆。根据文中给出的爆炸烧结工艺参数的设计原则,通过系统地试验,已获得1770 mm的铝-锂棒材和100100 mm的纯铝棒材,相对密度超过98%,无中心孔(马赫孔)。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观察结果表明:颗粒之间已达到焊接结合,结合区是由超细微晶组成,颗粒内部仍保持原始粉末的急冷组织。试验结果还表明:包套最终运动速度、包套内径、粉末材料强度、粉末材料表面氧化膜的厚度都是影响爆炸烧结质量的重要因素。
预处理石墨对合成金刚石性能的影响
唐功本, 石风, 孙万明, 崔硕景, 师昌怀, 谢云芬, 王增林, 倪加缵
1990, 4(4): 300-304 . doi: 10.11858/gywlxb.1990.04.010
PDF (7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对合成金刚石用石墨片进行预处理的方法。研究表明,用已处理过的石墨片合成出粒度组、强度高、完整单晶多的金刚石,金刚石中Ni、Mn、Co、Si的含量明显减少,而氮的含量明显增加。并观察到触媒片两面都能均匀地生长理想的金刚石晶体。该预处理方法不仅提高金刚石的质量,而且有可能为认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机理提供一些依据。